首 页 急救信息 急救动态
返回列表

北马最后一名跑者背后的救护车

在北京马拉松最后一刻,86岁高龄跑者张顺在一群收尾“兔子”(注:配速员)陪伴下迈过终点线,成为本届北马最后一位过线的跑者。而在他通过终点线前,一辆北京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始终跟随在他的背后,犹如专程为他守护。

“我们并不是特意跟着老人”北京急救中心医务科王迎说。在每次马拉松比赛的医疗保障中,我们除了在沿途安排跟随救护车外,在选手队伍的最后,都会安排收尾救护车,以应对赛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临近关门时间,老人接近终点,也就有了救护车专程守护老人的画面。”

除了温馨守护的救护车,还有防疫专项救护车。北京急救中心医务科主任杨旭介绍,赛前,选手进行了严格的健康监测,但首都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配合赛事疫情防控要求,在起点集结区,我们安排了一辆负压救护车,医护人员备好防护服等物资,应对出现发热、弹窗等涉疫特殊情况。此外,还准备了一个备份车组,补充防疫专项救护车使用后的空缺。

全市院前医疗机构出动各类救护车36辆,参与现场救治、转运与指挥等医疗保障工作。按照市卫生健康委部署,北京急救中心完善了北马医疗急救保障工作方案。“凌晨5点,最早的医疗人员就抵达了指定工作位置“王迎说。

随着比赛的进行,出现了个别选手受伤的情况。救护车收到伤员报告,尽可能不影响其他选手,快速驶抵现场,判断伤情、展开救治、报告联动、开通绿色通道、绕开交通管制、前往赛事定点医院、交接返回,这是救护车救治伤员送医的大致环节,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

“从收到报告,到患者平安抵达医院,我们只用了十几分钟。”参与救治转运一名胸痛选手的北京急救中心经开急救中心站副主任史莉说。问询患者主诉,开展对症检查,准确判断病情,通过联动机制建立绿色通道,高效精准的救护车保障为患者后期治疗康复争取宝贵时间。

“5G信息传输系统在此次保障中大规模使用。”杨旭介绍,患者生命体征信息、救护车视频信息、医疗救治信息、救护车运行点位、指挥指导信息等,在救护车与指挥部间,实现实时、高效、准确对接和共享,进一步提升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北马最后一名跑者通过终点,指挥部通过5G信息传输系统,实时观看由他背后救护车传来的画面,守护选手的健康安全。”杨旭说。

 

时间:2022-11-10   作者:党委办公室
服务咨询
参与评价
院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