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党建之窗 我爱+
返回列表

做一个四有的120急救人

还记得2022年4月1日第一次到通州120急救中心报到时,中心孙超主任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四有急救人:有情怀,有传承,有文化,有温度。当时的我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但是时光荏苒,当我即将完成3个月的120急救工作时,再来回想这十二个字,不仅有经验和教训,也有深刻的领悟和感触。

关于情怀,我想大概就是120人坚持这份工作的理由。从工作环境和个人待遇上来讲,急救工作的环境并不友好,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和睡觉,工作中有很多未知的风险,每个月的收入也不高。但是为什么大家选择了120?而且不管是什么情况,不管有什么困难,只要有人呼救,120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联系患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给予急救措施,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在每一趟任务中,大家都在努力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可能挽救每一个生命。大家这样拼命的理由是什么?我想那大概就是情怀,那就是热爱,那就是医者的救死扶伤的信念,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如果内心没有情怀,120急救工作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关于传承,那应该就是120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模式。120的每一个车组都是一个流动的医院,包括: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工,120救护车,以及急救的药物和设备,对于各种不确定的情况,甚至是闻所未闻的情况,我们首先依靠的就是经验和团队协作,我们的工作在不断借鉴前人的经验,我们的工作也在创造着新的经验。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积累很多的经验和教训,那些好的经验会不断得到发扬光大,那些教训会给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传承中,120人的行为模式在不断地被医学实践所磨砺和修正,使得我们的工作在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许就理解了传承的内涵。

如果要问文化,我想可能有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层次是120人的精神状态,每天的工作,大家都需要精神饱满,充满正能量,信念坚定,不辞辛劳,保质保量完成每一趟任务,这是最好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要在时间的流逝中懈怠了自己的工作;第二个层次是120人的医疗水平,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多与同行交流,积极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最担心的情况就是自己不思进取,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第三层面就是120人的自我修养,我们需要有耐心,有包容心,能克制不良的情绪,在精神上提高修养;我们也要广泛涉猎,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会更加有效地和不同类型的患者沟通交流。

关于有温度,我们团队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带着温情去工作,要多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良言一句暖三冬,很多时候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可能就是语言交流不愉快引起的。诚然,日常工作非常繁重,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身心俱疲的情况,这个时候还想保持微笑、耐心和热情,有人情味,有同理心,可能是比较难的。但是我想,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面对的不仅是病,还有这个病背后的人,病人的内心是有情感的,他需要被尊重,需要被关爱,需要被理解,所以不能跟修理机器一样,我们需要用温度去温暖人心。将心比心,在温暖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自己。想一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我们变成病人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生呢?

除了对四有急救人的感悟。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感触:

第一是全面了解整个医疗系统。以前的我们都是在医院的某一个科室里面,从事自己专业内的一些事情,对整个医疗系统并不是很理解。很有幸我们借着医防融合这个机会,零距离体验了院前急救方方面面的工作,同时对基层卫生系统(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等)也有了很多的接触,这些都提高了我们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认识。在国家分级诊疗政策趋势的前提下,我们也在慢慢思考,如何去做好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医生,在120的工作经历给了我们思考的基础。

第二是急救意识的培养。以前的我们面对的主要是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他们的病情都相对稳定,我们喜欢条分缕析,按照计划和节奏来工作。但是在120的工作经历中,对待每一个病人,都需要争分夺秒,我们见到病人之前知道的信息非常少,在见到病人后,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迅速给出诊断和急救措施,这是一个非常考验和锻炼人的过程。在急救意识这一方面,三个月的学习,让我们知道,需要掌握好必备的急救技能,然后随时准备急救。

第三就是了解了医院的不足。当我们接诊病人之后,除了必要的急救工作,我们还需要把病人送到合适的医院去。有些医院做的非常好,对待120救护车送来的病患,有非常完善的流程和配套医疗体系;但是也有的医院,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短板,导致病人不能很顺利就诊,或者不能就诊。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体会,在我们结束医防融合,回到自己的医院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会有意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这方面的工作,让医院和院前急救系统更好地接洽起来。

最后我想说的,医防融合的本质,可能也是想让我们更对地了解整个医疗体系,拓展我们的视野,增添我们的技能,使我们能适应整个医疗体系的各项工作,让我们除了完成日常医疗工作之外,还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也非常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确实也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锻炼了能力。120急救工作是我经历最多感受最深刻的地方。非常荣幸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感谢北京通州120急救中心,感谢孙超主任,感谢李昆老师,感谢单倩倩护士,感谢司机范雄和王光明,感谢120中心的每一位老师!

时间: 2022-07-14   作者:网络管理和质控科
服务咨询
参与评价
院务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