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在冰面彼此问候、挥手,合影。”短道速滑世界杯比赛结束后,首都体育场内广播邀请赛事各方面保障人员,进入冰面,登上看台。场馆内大屏幕出现一组组保障人员,旁边配有“首都体育馆,下次再见”的文字。场馆利用赛事结束后,让各方面保障人员有机会与赛场合影留念。这是北京急救中心首都体院馆保障组全体成员第一次与守护14天的冰面合影。
10月13日至17日和10月21日至24日,首都体育馆分别举办了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北京急救中心作为北京冬奥会的定点医疗机构,10月10日,保障用负压救护车部署到位,11日,保障组进驻场馆,开始对接,演练,再次熟悉场馆救治方案,进入保障状态。从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开战,到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落下帷幕,保障组与医疗站、医疗志愿者密切配合,圆满完成赛事各项保障任务。
“动态保障两项赛事”,北京急救中心首都体育馆保障组组长路树春介绍,花样滑冰与短道速滑两个项目在保障需求上有很大差异,花样滑冰运动员相对不宜出现受伤,而短道速滑项目速度快,赛场内参加运动员多,运动员身体对抗强。根据赛事需要,整个保障期间,车组人员工作点位动态调整,最大限度预防突发状况。
“短道速滑比赛紧张刺激,我们一刻不能松懈”,保障组成员李璐琪说,在医疗站,通过屏幕就能强烈感受到现场运动员受伤的风险,担心他们千万别摔倒。运动员飞快在场地内滑行。冰鞋底部是锋利的冰刀。如果多人摔倒后,极易出现刀割伤。因此,我们在医疗站时刻准备。如果有运动员摔倒,裁判示意后,赛场医疗点(FOP)上前处置,迅速将运动员转移至医疗站,经判断需要转运,6-8分钟就可将伤员运抵赛事定点医院。救护车内除医疗设备外,还配备了保温毯、毛毯等。运动员比赛服相对轻薄,这些可以保证运动员在就医时的温暖,
“防疫措施与4月测试赛最为不同”。4月,首都体育馆举办过“相约北京”冰上项目的测试比赛。当时,北京急救中心安排了两辆救护车派驻场馆做相关人员的转运工作。路树春介绍,与4月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标准更严格,接触患者时,我们要穿戴二级防护,有时甚至是三级防护。在场馆内,严格遵守流线管理,佩戴N95口罩,与闭环外人员保持社交距离,每日核酸检测,遵守闭环管理各项规定,做到与社会面分开。此次短道速滑世界杯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32名运动员参赛。
“英语口语表达不足是此次保障中最大遗憾。”李璐琪说,“此次转运了多名外籍伤员。在救护车上,可以听懂伤员说的英语,但自己只能用简短的语句回答,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才可更好为北京冬奥保障服务。”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下发了新版《医疗卫生服务常用外语手册》。《手册》围绕冬奥会特点,结合卫生健康领域的新形势、新要求和医学外语的新概念、新表述,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专业用语和冬奥会常见的伤病诊断、治疗、康复用语。北京急救中心组织各保障组展开学习。
“经过多轮测试赛的洗礼、磨合,团队已经非常默契,相信大家的付出会精彩显现在百天后的冬奥赛场上,挥一挥手,不说再见。”保障组成员张磊在完成测试赛保障任务后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