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牛浩楠,今年25岁,是丰台区云岗急救工作站的一名护士。按照北京市急救中心要求,我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院前急救能力提升项目进修之旅。心怀向往,我来到这座始建于1921年的百年名院,这里如同镶嵌在王府井大街的医学明珠,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前沿的诊疗技术和卓越的急救体系,连续八年蝉联复旦急诊专科榜首,成为全球医疗工作者心驰神往的进修高地。
溯源协和
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感悟医者初心,初入协和老楼,雕梁画栋间,流淌着百年岁月的厚重,琉璃瓦顶下,凝结着中国现代医学的荣光。贴满学术海报的走廊里,医护人员步履匆匆的身影,勾勒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图谱。在院史馆的沉浸式学习中,泛黄的文献、珍贵的器械、震撼的历史照片,生动诠释着协和人“以科学济人道”的使命担当。当了解到协和急诊团队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勇挑重担的事迹时,一种“身为医者,当护佑生命”的使命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实战淬炼
在生命救援的现场,见证专业力量,进修期间亲历的一例14岁农药中毒患者抢救,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刻骨铭心的一课。患者入院时血压低至55/42mmHg,伴意识丧失、呼吸衰竭及无脉性心动过速,生命体征濒临崩溃。急诊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联动机制,心肺复苏的胸外按压频率精准如钟表,非同步电复律的操作分秒必争,ECMO管路的预充与连接行云流水。当看到患者在ECMO辅助下逐渐恢复自主循环,监护仪上重新跳动起规律的波形时,我深刻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的真谛。
在协和急诊的日日夜夜,我近距离观摩了多项前沿技术的临床实践。为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床旁血浆置换,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利用PiCCO技术对ARDS患者进行精准容量管理。这些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不仅展现了协和急诊“精准诊疗”的硬核实力,更让我领悟到“技术是救人的工具,而人文关怀才是医疗的温度”。
学术浸润
在持续学习的氛围中突破能力边界。协和急诊的学术氛围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每一位医者不断向上攀登。每周的科室培训摒弃了照本宣科的模式,而是以问题为导向。当床旁血滤病例增多时,立即开展CRRT护理专项培训;遇到腰椎穿刺操作难点,便组织穿刺流程标准化工作坊。这种“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模式,让我学会了从临床问题中提炼学习目标——通过参与文献检索、病例讨论、操作演练等环节,逐步构建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体系。记得在一次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护理讨论中,带教老师引导我们从病理生理机制、液体复苏策略、血管活性药物配伍等多维度深入剖析,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我对急危重症护理的认知实现了从“操作执行者”到“临床思考者”的跨越。
思悟践行
在自我革新中,锚定职业新坐标。三个月的进修如同一面明镜,既映照出协和急诊的卓越,也折射出自身的不足。沟通时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注不够细腻,应急处置中对团队协作的统筹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差距,正是我未来奋进的方向。展望未来,我将以协和所学为基石,构建“三维提升体系”。在专业维度,建立急救技能清单,定期开展模拟演练,重点突破ECMO护理、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核心技术。在人文维度,学习协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服务理念,将叙事护理融入急救流程,让患者在抢救中感受到尊严与温暖;在团队维度,牵头制定科室急救操作标准化手册,推动院前院内衔接,助力提升区域急救网络整体效能。
未来可期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当进修结束的钟声敲响,我深知离别的不仅是协和的红墙灰瓦,更是一段淬炼灵魂的成长旅程。站在新的起点,我将始终铭记协和急诊走廊里的那句标语——“生命相托,分秒必争”,把在协和汲取的专业养分转化为守护生命的强大动能,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每一次抢救,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钻研每一项技术,以“春风化雨”的情怀温暖每一位患者。新时代的急救事业,需要我们以开拓者的勇气突破技术瓶颈,以守护者的担当筑牢生命防线。愿我们都能成为急诊战线上的“追光者”,在争分夺秒的赛道上,用专业与热爱书写“健康中国”的壮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