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期间,作为非临床专业背景的非一线人员,我深感有必要了解单位的核心业务——院前急救出车工作。在科室领导和西城急救中心站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在西长安街急救站张邯医生、葛运来护士、陈海斌医生车组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车学习。这段一线经历让我切身感受到院前急救的高强度工作节奏,深刻体会到急救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
我的岗位职责之一是对院前急救进行运行质量控制,日常工作包括制作各类报表和实时响应数据需求。最初接触质控指标时,它们只是一个个数字,直到参与跟车实践后,我才理解数据背后的生命重量——“2分钟出车”意味着立刻放下碗筷、中断休息;“12分钟到达”需要司机在拥堵的交通中平衡速度与安全,医护人员要在颠簸的车厢内预判病情、准备处置方案。亲眼目睹患者血氧骤降、救护车呼啸前行的场景时,“争分夺秒、生命至上”的描述便有了具象化的诠释。急救车组的每一点努力都可能为患者赢得生的希望,这种直观体验重塑了我对院前急救的认知,从单纯的数据统计者成长为能够理解急救使命的同行者。
院前急救一线的工作强度远超我的想象。12小时当班期间,车组时刻处于待命状态——刚结束任务准备稍作休整,在食堂刚打好饭菜,或是闭目小憩时,都会被专门调至最大音量的手机铃声骤然打断。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与人类渴望规律生活的本能形成鲜明反差,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性和高强度作业对身心都是巨大考验。更不易的是,医护人员不仅要专业、高效地处理各类急危重症,还要在患者痛苦、家属焦虑的情绪漩涡中保持冷静与同理心。正因如此,这个群体尤其需要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轮休制度,让他们在守护生命的同时,也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保障。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是急救体系的两个关键环节,虽然分工不同,却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院前急救的价值常常被低估。通过跟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这种认知的偏差——我目睹急救团队对心梗、过敏性休克等急危重症的专业处置,正是他们争分夺秒的院前急救为后续院内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从现场急救到院内交接,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共同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这种专业价值需要自身和社会的双重认可:急救链上的每个岗位都值得尊重,每一次规范、专业、高效的院前急救都是挽救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当前院前急救体系仍有亟待完善的环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较杭州等地已实现的"智慧急救"系统——已经能够实时传输救护车定位和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北京市院前急救的信息化程度还有推进空间。北京市已将院前院内衔接列为2025年民生工程重点工作,北京急救中心也正在积极推进试点和全面铺开相关工作,力求为患者争取每一秒宝贵的"黄金时间"。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在实际跟车过程中,有遇到异地呼救提供信息不规范或家属无法准确描述病史的情况。通过社区培训和媒体宣传,系统性地普及规范的呼救流程、基础生命支持等急救常识,将有效提升急救响应效率,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主动权。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一线工作的不易与价值,与我而言,能够深入急救现场直面真实案例,是极其珍贵的学习机会。这段经历将是我未来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使工作从办公桌前连接到一线实况,帮助我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与单位核心业务的紧密连接。它不仅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更让我对急救事业更加拥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职业自豪。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与急救事业的所有同仁一起,努力为守护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