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延庆分中心的主治医师孟祥博,我宣讲的题目是《百公里的生命护航》。
去年十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下午5点多,我们急救车组接到调度指挥中心电话:“您好,延庆区医院急诊有一名车祸伤的患者,需要转至北医三院。辛苦您走一趟。”挂断电话,我们车组很快到达急诊。
急诊大夫交接病情:“伤者男性,20岁,1小时前骑摩托车发生车祸,诊断颅骨骨折,脑挫裂伤,左下肢骨折,需要转至北医三院。患者女朋友陪同。”快速交接完病情后,我到床旁查看患者,他疼得满头大汗,看见我走过来,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大夫,我好疼,能帮帮我吗?我害怕!我爸妈就我一个孩子,我不会死吧,求你救救我。”
因为患者的女友不能作为法定监护人直接签字办手续,她急得团团转。“哎呀,怎么我就不能签字呢?这该怎么办呐!”我让她不要慌,并电话联系患者的父亲。在电话里我交代病情并指导患者父亲做书面授权,由患者女友全权负责转运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们车组出发了。路上,患者情绪不太稳定,反复说着:“大夫,我害怕,救救我……”我让他的女友在手机上找了一张全家福。看着照片,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救护车行驶至清河收费站时,开始堵车了。突然“滴滴……滴滴……”监护传来患者血氧报警。“喂,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我立即问患者。护士查看氧源并报告:“氧源没问题。”我回过头,看见患者大口喘着气,动了动嘴,但是没有发出声音。“准备吸痰!”我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吸痰管,打开了负压吸引器。很快,一大块粘性分泌物混着鲜红的血液被吸出。患者呼吸好转,血氧开始升高,但是血压却下降了。我心里咯噔一下,考虑可能是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病人病情加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我立即与调度指挥中心联系,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预计30分钟后到达北医三院。途中,我们调整输液速度,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及生命体征。
15分钟后,当车子下高速开到龙翔路时遭遇堵车。平时5至6分钟就能到的路程,现在导航显示需要30分钟。这时大家心里都急了。司机突然回过头说:“我知道一条导航上没有的小路,穿过去就行,但是在前面红绿灯需要直行。”“越快越好!”我毫不犹豫回答道。几乎同时,司机拉响了警笛,担架员拉开车门走下车,疏导直行方向的车辆。3分钟后,救护车从社会车辆让开的空隙中挤了出来,拐进了一条不知名的小路。又经过7分钟的时间从塔院东街穿出,到达医院急诊。30分钟的路,我们仅用10分钟就到了。
我们直接将患者推入抢救室。20分钟后患者父母赶到,得知整个经过,患者父亲紧紧握住我的手,患者母亲直接跪了下来,哽咽着说:“这孩子啊,不听话,说不让骑摩托,就是不听,怎么说都不行,还是出事了。我得感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呀,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可怎么活啊!感谢急诊在我们没来之前给办理绿色通道,还是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赶紧扶起了他的母亲说:“其实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这一路近百公里,80分钟的时间,我们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家属的肯定、感恩和感谢。在我们院前,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当患者需要我们时,我们一定会及时出现,一定会伸出援手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有你,有我,有我们院前急救的所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