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首个中国医师节,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的医师们值此之日,为提升科室凝聚力与战斗力,开展“赴山海 正青春 向身边榜样学习”主题活动。中心党委书记杨桦、医务科主任周慧聪为获得中心优秀医师表彰的郝丽丽、狄珊珊同志颁奖。
陈敏瑞同志获得首届“首都卫生健康青年榜样”称号,在表彰会上,她做为中心的青年榜样发表了感言。陈敏瑞同志将自己所感、自己所学、自己所悟分享给在座的战友们、伙伴们。共同提高调度医师队伍的思想觉悟与职业素养,提升工作能力,增强事业心与责任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服务。
调度医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她们不分昼夜的守候在120电话旁,聆听患者最初的声音,仅仅通过数十秒的描述,迅速捕捉关键信息,加以判断,将救护车送至患者的身旁,在一场场生命的接力赛中,她们践行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握紧接力棒,为生命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调度医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她们看不到患者,她们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用话语去询问,她们要将复杂的医学术语,转换成呼叫者听得懂,易于遵循的话语。有时她们还是小翻译,患者听不懂“胸骨中下三分之一”,调度医师就会翻译成“两乳头连线中点”。患者有时说“迷糊,嘴歪了,流哈喇子”,调度医师就会翻译成“可疑脑血管病”。电话那端传来的异样的鼾声,急促的呼吸声,呼噜呼噜的喘鸣声,在调度医师的耳朵里,都是一个个危险信号,她们有时会握紧耳麦,闭上眼睛,仿佛人也穿过电话线,站到了病人身边,仔细聆听着每一个讯息。而这一切一切,留给她们的时间,常常只有2分钟。
调度医师,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她们在幕后,与患者和急救医生们共进退,她们因患者获救而喜,为生命的逝去而悲,但她们也努力将日常遇到的问题传递出去。调度医师狄珊珊同样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调度医生,她心思细腻,善于绘画,她将调度医师们遇到的典型病例,案例,通过漫画的形式传递出去。通过更直观的表达,也更易于接受,因为她深知科普与预防非常重要,只有更多人群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本领,远离危险因素,才是根本。
调度指挥中心的医师们将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按照中心的整体工作要求,持续巩固现有条件下的工作成果、指标和效率,继续提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响应能力,拓展调度指挥工作职能,在急救体系中发挥最大作用。
×